基础教育动态
业务指导部 主办
第十四期(2005年9月20日)
节约教育怎么可以远离孩子
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节约已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孩子的不节约行为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学校节约教育的状况让人担忧。经调查发现,我国节约教育存在着教育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的趋势:幼儿园的老师还能经常给孩子们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小学低中年级还能开开“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到了高年级学校老师就讲得很少,大学更是基本无人提起。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缺乏节约教育的学校又何以能培养出勤俭节约的学生?
试想,一个从小大手大脚习惯了奢侈浪费的孩子,我们怎么指望他长大后懂得节约呢?怎么指望他长大后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美好家园呢?因此,在全民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候,千万别让节约教育远离了孩子。
(《太原新闻网》2005.9.8)
节约教育应从孩子抓起
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具备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美德,不仅将使孩子们的一生受益匪浅;而且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才会有雄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力量。
2005年年初,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特别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领导带头,二是要从娃娃抓起。罗沛霖院士建议: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勤俭节约,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潘家铮院士则强调:当务之急是要开展全民教育,树立节约观念。我们应该有理想、有方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准则。取舍标准就是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大计。要在年轻一代中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让全社会勤俭的正气上升。
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呢?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对其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未免太早了。其实不然,脑科学证明,孩子3岁的时候,大脑已经发展到了50%,到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8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孩子进行早期节约教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其次要从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不妨要求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切不可舍“小”求“大”,我们要通过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吃饭不剩、螺丝钉不丢、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还要从父母抓起。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更要从学校抓起。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他读完大学,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然而,在有些学校里,经常会看到学生丢弃的铅笔、橡皮、圆珠笔、尺子等文具;剩下的饭菜,吃不完的零食,学生们根本不知道珍惜。徐匡迪院长建议把人均资源短缺作为基本国情,列入中小学教科书中,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形成节约意识。笔者认为,这非常必要,每个学校都应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情教育。
节约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具备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美德,不仅将使孩子们的一生受益匪浅;而且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才会有雄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2005.8.28)
节约教育纳入日常学习生活
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哈尔滨市中小学校纷纷将节约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些班级设立了“节约小卫士”,负责监督班级节水、节电、同学消费等情况,从拧紧水龙头、合理开关灯、用餐不浪费、节省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培养大家的节约意识。有些学校还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了节约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环保、节能知识,并通过亲身实验,感受“节能灯与一般灯哪个用电更多”、“大火烧水与小火烧水哪个更节约”等知识。
(《哈尔滨日报》2005.9.2)
解放日报观点:节约教育需开掘
精神价值
开学之初,许多学校纷纷开展节约教育,比如某地一个小学就在为打造节约型校园,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分钱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节约资源活动。但这“五个一”指出了在物质层面要做什么,却没有突出节约的原因和目的,没有对精神层面的内容作清晰阐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而类似的节约教育现象非常普遍。
事实上,节约教育的精神价值决定整体教育成败,没有终端性的目标指向和过程性的精神支撑,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是很正常的。“这么节约有必要吗?”很多小学生表示,节约无非就是老师们在教他们怎么抠门。看似好笑,却发人深思。节约教育当然不是“守财奴教育”,但假如学生从心理上不接受、不认可的话,节约教育难免会演变成说教和强迫,即使起效也只是一时。
为节约而节约的节约教育,肯定不是高明的教育。要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就必须找到合理的支点,确立科学的消费观;要从节约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品质上下功夫,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
节约教育和有关节约的制度设计应该各有侧重,如果说后者依靠强制,那么前者则重在开掘全民节约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意愿。因此,在社会团体、普通百姓中普及宣传节约意识,不宜片面注重节约的物质层面的意义,更要看重其内在的多重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形成风气。只有将节约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结合起来,与所从事的职业的品质联系起来,与每个人的修养融为一体,节约意识的普及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解放日报网站》2005.9.1)
规则意识:学校德育的新视角
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 从世界发展与各国合作和竞争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遵循规则。要有民族的忧患意识,认识受规则制约的自由与公平中的不平等之处,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做到居安思危;要有开放意识,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要有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就应培养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学校诚信道德建设,除了依靠教育与确立制度外,还应形成道德氛围,在校 园中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诚实者受尊敬、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舆论;对校园中发生的不讲诚信的人与事应进行道德舆论的指责,也可成立道德法庭,让学生自己对同学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与处理。当然,学校诚信道德教育重要的是建立道德评价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实现道德自律,使校园中逐渐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
(《百度网》2005.9.19)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高质量教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但衡量质量的标准不应该只是考试分数和智育唯上,更不能追求那种忽视学生整体素质、限制个性特长发展、片面追求高分的‘质量’。”渝北中学校长张正明说,学校应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校长、老师、学校,应当有机结合,为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校长:当好育人“总设计师”
“校长是一所学校领导管理集体的班长,是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领者。”张正明说,校长的办学理念应着眼于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要求,从5个方面设立发展目标:一是要发展成为现代化学校的领导者;二是要发展成为示范学校的经营者;三是要发展成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者;四是要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五是要发展成为引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研究者。
在现代化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校长的管理不是约束,而是激励;不是管住人群,而是凝聚人心。因此,校长自我发展中要注重引领作用、民主治校、情感沟通以及创造机会,为副手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创新提供条件,为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建构摇篮。
教师:坚持发展 学高为师
张正明认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成长要以教师发展为环境和依托。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有发展的眼光。学校不但要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师队伍,而且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梯次;不但要考虑师资状况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适应,而且应考虑师资的培训要和学校的发展相一致,并且有一个开放式和自培式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机制,使教师得到不断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教师发展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的发展,具体包括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的发展,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为主的条件性知识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二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具体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专业能力的发展,如教学能力、班级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等;三是专业精神的发展,比如“学为人师”的先知精神与“行为世范”的善表精神的统一发展等。
学校: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好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学校文化,未来学校的竞争,其实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渝北中学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为校园布局合理,设计造型别致,文化标识新颖,庭台楼院绿化优美;在行为文化方面,加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自律自省,大力弘扬“求知立身”的学习精神、“报国立志”的信念精神、“创新立业”的卓越精神和“诚实立信”的道德精神;在观念文化方面,提出了要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为主要内容,以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为特征,大力发展学习型学校的观念文化,从而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示范窗口。通过各种举措,把学校营造成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重庆晚报》2005.9.22)
德国的善良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唾弃暴力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国家教育资讯网》2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