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1962届小学一班、1965届初中二班学生马秀林原创)
七十岁古稀人已老,
七十岁学校正年轻。
“育才”与共和国同岁,
我和母校同龄。
同龄,
同庆!
回归校园,
去寻觅当年的身影……
我在寻找——
校园里那棵“银杏”,
我又看见了——
主楼上面的大钟!
印象最深的,
是那座“礼堂”,
当时的感觉是那样宽敞,
那样神圣!
可是今天,
却不见了踪影?
你们都在哪里啊,
教过我的所有老师?
我要当面,
给您一个深深的鞠躬!
我找到了当年的教室,
在自己曾经的座位上坐定,
习惯地举起右手,
等待着老师的“点名”。
记得当年回答提问时,
自己总是心怯,
语调轻轻……
今天再回答问题,
我胸有成竹,
一定大声!
再去擦一擦黑板,
重温一下“值日”时的打扫卫生——
个子已经长高了,
即使最上面,
也不用再蹬踩板凳!
忘不掉上间操时,
那快节奏的“骑兵进行曲”,
我真想再听一次——
那清脆的上课铃声!
一进入校门,
又变成了当年的自己——
天真、幼稚、活泼、年轻!
人再老,在父母面前也是孩子,
官再大,见到老师仍然是学生——
全都毕恭毕敬!
没有”育才”的学业基础,
怎能进后来的“实验”、”二中”?
没有初级火箭的推送,
人造卫星就无法升空。
即使专家、院士,
也得先学加、减、除、乘!
老师曾经,
像我的父母,
也有的老师,
更像姐、兄。
几十年的操劳,
老师的腰已经躬。
几十年的岁月,
学生也开始”谢顶”,
彼此都是白发,
颜色竟然相同!
在一张照片里合影,
谁是老师?
谁是学生?
已经很难分清!
想当年,
兄弟姐妹都在同一个楼里上课,
今回首,
祖孙三代都曾是“育才”的师生!
天南海北,
都有我们的校友,
桃李不断,
母校培育的人才层出不穷!
学校育出了超常“神童”,
学校育出了军队英雄,
学校育出了建国骨干,
学校育出了各业标兵。
学生为母校而骄傲,
母校因学生而扬名。
学生被学校育成了栋梁之树,
学生是老师撒出的满天繁星!
“育才”,是我的幼时摇篮,
“育才”,使我们翼展羽丰,
当年,我从这里起飞,
开始自己的终生航程!
我要告诉老师——
无论走到哪里,
我都一直牢记着您对我的叮咛。
我要报告母校——
人生近终,
我没有辱没母校的名声!
学校像个大的家庭,
同学间好似姐妹弟兄。
“育才”是同学们联系的纽带,
一日同窗,情谊终生!
同学们经常聚会,
每天必去”班级群”里报到、发声!
“育才”啊,你像一张大网——
每名学生都是上面的一个结,
身离结仍连,
体远心却近,
哪怕分散在南、北、西、东!
我与母校同龄,
她令我魂牵梦萦!
待到“八十”诞辰之时,
我还来与母校同庆!
2019/5/1